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| 公共安全保平安
发布时间:2024-01-11 09:41:04 来源: 理论热点面对面官微

公共安全保平安

公共安全,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。它一头连着千家万户,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,事关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,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有序,是最基本的民生,是治国安邦的大事。古语云:“利莫大于治,害莫大于乱。”在一个国家、一个社会,如果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,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,国家安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。

从人类历史来看,公共安全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出现并不断凸显的。前工业时代,虽然也出现过诸如我国唐朝长安城、宋朝汴梁城以及西方的古罗马城等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,但总体上人们还是以分散式居住为主,公共安全问题并不突出。进入工业社会,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,推动了城市的兴起,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聚集,各种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。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,人们交流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,很多公共安全问题从一国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,全球性特征越来越明显。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,也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。

当前,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。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,人民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.55%上升至2021年的98.62%,10年来始终保持高位。同时也必须看到,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、频发和多发期,公共安全问题总量居高不下。一段时间以来,火灾、交通事故、安全生产事故、自然灾害等时有发生,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,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。对于公共安全问题,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,必须保持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高度警觉,着力补齐短板、堵塞漏洞、消除隐患,着力抓重点、抓关键、抓薄弱环节,为人民群众编织起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。

“明者防祸于未萌,智者图患于将来。”维护公共安全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预防为主,最大限度排除风险隐患、降低事故概率。无数事实表明,任何一起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前,都有一些苗头和端倪出现,正所谓“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”。航空界著名的“海恩法则”提出,每一起严重飞行事故的背后,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。现在,我国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,由以事后处置为主向以事前预防为主转型,目的就是将维护公共安全的关口前移,加强源头治理、前端处理,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,做到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。

很多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,特别是安全生产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出现,原因可能有很多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都是逃过政府监管“跑出来”的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中之重,必须加强对建筑、矿山、化工、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制度化常态化安全监管,加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,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食品药品安全和生物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是公共安全体系中极为敏感和重要的领域。特别是近年来生物安全风险不断加大,与之相比我们的监管体系和能力还有一定差距,必须尽快加强这方面的建设,筑牢我国生物安全的“防火墙”。

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,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“急”字,很多时候都是人命关天、刻不容缓,必须与时间赛跑,以最快速度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。比如,地质灾害发生后就存在救援“黄金72小时”的说法,在此期间,救援人员每多挖一块土、多掘一分地,被困者就多一分生还的机会。对抗自然灾害、应对突发事件,必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,着力布局全国区域应急力量中心和体系,确保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和处置,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。

关闭
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| 公共安全保平安
来       源:理论热点面对面官微
发布时间:2024-01-11 09:41:04

公共安全保平安

公共安全,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。它一头连着千家万户,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,事关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,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有序,是最基本的民生,是治国安邦的大事。古语云:“利莫大于治,害莫大于乱。”在一个国家、一个社会,如果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,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,国家安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。

从人类历史来看,公共安全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出现并不断凸显的。前工业时代,虽然也出现过诸如我国唐朝长安城、宋朝汴梁城以及西方的古罗马城等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,但总体上人们还是以分散式居住为主,公共安全问题并不突出。进入工业社会,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,推动了城市的兴起,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聚集,各种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。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,人们交流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,很多公共安全问题从一国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,全球性特征越来越明显。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,也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。

当前,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。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,人民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.55%上升至2021年的98.62%,10年来始终保持高位。同时也必须看到,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、频发和多发期,公共安全问题总量居高不下。一段时间以来,火灾、交通事故、安全生产事故、自然灾害等时有发生,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,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。对于公共安全问题,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,必须保持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高度警觉,着力补齐短板、堵塞漏洞、消除隐患,着力抓重点、抓关键、抓薄弱环节,为人民群众编织起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。

“明者防祸于未萌,智者图患于将来。”维护公共安全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预防为主,最大限度排除风险隐患、降低事故概率。无数事实表明,任何一起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前,都有一些苗头和端倪出现,正所谓“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”。航空界著名的“海恩法则”提出,每一起严重飞行事故的背后,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。现在,我国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,由以事后处置为主向以事前预防为主转型,目的就是将维护公共安全的关口前移,加强源头治理、前端处理,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,做到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。

很多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,特别是安全生产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出现,原因可能有很多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都是逃过政府监管“跑出来”的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中之重,必须加强对建筑、矿山、化工、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制度化常态化安全监管,加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,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食品药品安全和生物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是公共安全体系中极为敏感和重要的领域。特别是近年来生物安全风险不断加大,与之相比我们的监管体系和能力还有一定差距,必须尽快加强这方面的建设,筑牢我国生物安全的“防火墙”。

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,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“急”字,很多时候都是人命关天、刻不容缓,必须与时间赛跑,以最快速度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。比如,地质灾害发生后就存在救援“黄金72小时”的说法,在此期间,救援人员每多挖一块土、多掘一分地,被困者就多一分生还的机会。对抗自然灾害、应对突发事件,必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,着力布局全国区域应急力量中心和体系,确保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和处置,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。

版权所有:陕西西咸新区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

ICP备案编号: 陕ICP备14007367号